走進江西的客家人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客家人”這一說法。不少北方朋友可能會疑惑,什么是客家人?他們是一個民族嗎?其實,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地域名,客家人是漢民族人在歷史上從北往南遷徙的一個群體。
從表面上理解,客家人的意思就是“非本地人”,指的是一個地方的外來人口。千百年之間,客家人因為戰(zhàn)亂、兵禍,他們不得不離開故土遠走他鄉(xiāng),于兵荒馬亂之中,完成了鮮為人知的大遷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開天辟地的壯舉。他們從中原不遠萬里而來,帶著華夏文明的火種,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拓荒墾殖、一路南下,被遷徙地的人稱之為客家人。
(資料圖)
全國大約有5000萬左右的客家人,江西擁有數(shù)百萬客家人聚集,主要聚集在贛州、吉安等城市。宋朝南遷的漢人在贛江附近的平原定居形成了客家,在此后多次客家人遷徙之中,江西成為南方地區(qū)承載客家人的重要遷入地和中轉(zhuǎn)地,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多處的客家人,很大一部分都從江西為起點再次遷徙。因此,江西贛州又被稱為客家搖籃,是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
興國客家人的傳統(tǒng)小吃
位于江西南部的贛州興國縣,有95%以上的人口為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逐漸孕育出屬于自己風(fēng)格的傳統(tǒng)美食,興國魚絲便是其中之一。
興國魚絲不僅是興國人過年餐桌上的一道菜,更寄托著客家人不忘故土的綿綿鄉(xiāng)思和“年年有余”的美好企盼。至今興國老表出遠門,家人都要煮碗魚絲餞行,魚絲上蓋兩至三個荷包蛋、幾片紅肉及雞肉,俗稱“滿碗”,寓意著萬事圓滿,順?biāo)?,同時也希望游子在外,莫忘家鄉(xiāng)。
興國魚絲鮮美嫩滑、柔韌可口、貯存方便,既可居家食用,又可饋贈親友。早在1914年舉辦的江西省土特產(chǎn)評比大會上,“興國魚絲”即獲省頒特等獎的殊榮。2016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金牌旅游小吃頒獎典禮上,興國魚絲榮獲“金牌旅游小吃”稱號。2010年,“興國魚絲制作技藝”入選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興國魚絲,此物最相思
興國魚絲別名“與你相思”,“魚絲”與“余思”諧音,意即我思念你。關(guān)于興國魚絲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興國瀲江滿江竹排木筏,排工們順江東下,在下游繁華的商埠碼頭常常流連忘返,讓家中的妻兒日夜擔(dān)憂與守望。有個聰明的船工妻子,為讓丈夫不貪戀外面的繁華世界,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魚肉和薯粉為原料,精心制成魚肉粉絲,并取名為“與你相思”,讓丈夫帶著在路上食用。丈夫每吃到魚絲,就會想起家中的嬌妻,于是總是按時回家與妻子歡聚。左鄰右舍的女人們,紛紛向該船工妻子取經(jīng),興國魚絲的做法也流傳開來。
非遺制作技藝,美味無法抵抗
興國魚絲的制作技藝別具一格,不僅有嚴(yán)格的材料配方、氣溫濕度及手法,技術(shù)含量高,更是客家手工技藝的杰作,也是中華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奇葩。以鮮草魚的細嫩肉質(zhì)和優(yōu)質(zhì)薯粉為原料,將魚肉剁成肉醬,摻拌適量薯粉,做成大塊,加熱蒸熟,并晾干至不粘手時,把它切成絲條,最后曬干儲存。
興國魚絲看起來很像粉干,但卻又不同于粉干難咬斷,還帶有魚味的鮮美滋味。吃法有很多種,贛州客家人喜歡將興國魚絲做成菜,可油炸,可涼拌,還可以配以鮮肉湯或鮮雞湯伴煮。
經(jīng)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技術(shù)相結(jié)合精制而成的興國魚絲,風(fēng)味獨特、色香味美、爽滑不膩、柔韌適口,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且具有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特點,是其它肉類食品不可替代的高級營養(yǎng)食品,以及純天然的綠色手信。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lián)網(wǎng),
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侵刪請聯(lián)系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