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在线中文影院官方网站_农村女妓女野外bbw_国产无矿码直接进入_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软件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麻软件_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小说

當前位置:首頁 > 百科 > 正文
俠影已往,江湖依舊,金庸作品影視化改編小史-環(huán)球新要聞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2023-05-29 18:40:27
字號:

近期,有媒體傳出著名導演徐克將要翻拍金庸經(jīng)典武俠作品《射雕英雄傳》的消息,引起熱烈討論。

近年來,隨著“魔改”作品的增多,越是經(jīng)典的作品將被改編,就越容易引起觀眾的“吐槽”。其中原因不難理解:經(jīng)典作品原著往往能給初見的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但改編作品總會因為制作、表演等原因,生成不符合觀眾想象或?qū)徝赖脑?,從而讓觀眾產(chǎn)生惡感。

縱觀金庸一生,其作品總數(shù)比與之齊名的梁羽生、古龍、溫瑞安三人少了許多,但幾乎部部都是經(jīng)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打開文藝愛好者最愛用的網(wǎng)上社區(qū),能搜索到與金庸武俠小說作品相關的影視改編作品115部左右,是金庸原著武俠作品數(shù)量的將近8倍,足見后來的文藝工作者們對金庸作品的喜愛。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金庸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幾年之后的五十年代末期,他的作品就被搬上了銀幕。這個速度比二十一世紀在改編上風光無限的《盜墓筆記》《鬼吹燈》系列作品都快。

金庸出生于書香世家,傳統(tǒng)家學毋庸置疑,同時又接受過西式教育、高等教育,從他的作品也不難看出,其對白話文的掌握、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理解,都達到了絕對的高度。

可以說,即便金庸不寫武俠小說,也很容易憑借他的才華在中國文學或者新聞史上留下名字。陰差陽錯、造化弄人,當年的報社記者走入武俠江湖,又與一段江湖往事相關……

《新晚報》連載的《書劍恩仇錄》(1955年)

吳公儀與陳克夫比武

一 宗師的比武催生了兩位宗師

20世紀五十年代,山東人吳公儀帶著自己一身太極拳本事南下香港,在這里打拼,開班收徒。憑著自己吳式太極拳傳人的身份,也帶著知名教頭的光環(huán),吳公儀很快擁有了大批擁躉。在一次酒后,吳公儀興奮地說,自己自北方南下,未嘗碰到對手。在酒宴上,這句話成了現(xiàn)場氣氛的助燃劑,擁躉們頓時歡呼一片。如此豪言壯語,記者們當然不會放過,第二天,這番話就被寫在了報紙上。

香港本地白鶴門的掌門陳克夫也看到了報道。35歲盛年,又是一派掌門,自然有硬功夫傍身。年輕氣盛的陳掌門很快也找人在報紙上喊話,針鋒相對地提出,“吳宗師”自北方南下沒有對手,自己從南到北也沒輸過。一時間,這場江湖風波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吳陳二人在報紙上打夠了嘴仗,最終約定在澳門進行比武,并且將比武售出的門票全部捐給剛因為石硤尾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香港民眾。香港《新晚報》的總編羅孚嗅到了銷量的氣息,便派出自己手下頗有才華的社評編委陳文統(tǒng)和記者查良鏞進行跟蹤報道,以填充專門為這場比武開設的“一日一聯(lián)”專欄。

陳文統(tǒng)平日好聊武俠小說,談起自己追蹤報道的這場世紀大比武更是眉飛色舞,羅孚便要求陳文統(tǒng)在《新晚報》上連載武俠小說,以增加報紙的關注度。陳文統(tǒng)骨子里是個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多少覺得小說不夠莊重,便在連載《龍虎斗京華》時起了個筆名,喚作“梁羽生”。

吳公儀與陳克夫之間的比武如期在澳門開打,不過第一回合時,53歲的吳公儀便把35歲盛年的陳克夫打了個鼻血長流,經(jīng)過簡單治療之后,陳克夫繼續(xù)進行第二回合比賽。回合尚未過半,比賽的組織者看到擂臺上的打斗愈發(fā)激烈,又看到雙方支持者的情緒更加高漲,擔心臺上臺下出現(xiàn)事故,便叫停了比賽,以二人不分勝負作為結局。

比武雖然草草收場了,但《新晚報》上連載的武俠小說卻好評如潮,羅孚便有心將連載繼續(xù)做下去,無奈梁羽生當時志不在此,主編羅孚又一直催稿,梁羽生便向羅孚推薦了自己的鄰桌兼好友查良鏞。

雖然小時候就看過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但從未親自動筆寫過武俠小說的查良鏞也是勉為其難,一再拖稿,后來終于在羅孚派來催稿的一位老者啟發(fā)下,構思出了自己筆下的第一個武俠人物陸菲青。至于故事,就以老家浙江海寧流傳的乾隆民間故事為底本,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兩位真正的武術高手吳公儀、陳克夫雖然未分勝負,卻陰差陽錯地將兩個報社記者、編輯帶進了武俠江湖,催生出了兩位江湖宗師。從此,金庸一發(fā)不可收拾,開啟了自己的江湖歲月,更是在之后連載了讓他聲名大振的《射雕英雄傳》,成為一代“大俠”。

二 改編最多的作品與改編最少的作品

不論是不是金庸迷,大概都知道“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口訣,除了這十四部作品之外,許多人也知道金庸有一部名喚《越女劍》的短篇。經(jīng)過筆者檢索發(fā)現(xiàn),在這十五部作品之中,被改編相對較多的有“射雕三部曲”(包含《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以及《倚天屠龍記》三部作品)、《天龍八部》《鹿鼎記》以及《笑傲江湖》。

其中,已經(jīng)播出的《射雕英雄傳》影視作品多達20部,算上本文開頭提到的徐克正在制作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版本,達到21部。在這些作品中,1983年由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制作的《射雕英雄傳》在文藝愛好者們經(jīng)常使用的打分平臺上,被近十萬人打出了9.2分的平均分,笑傲群雄。

1983年版《射雕》由王天林執(zhí)導,黃日華飾演男主角郭靖,翁美玲飾演黃蓉。據(jù)說翁美玲是由金庸“欽點”的:在面對金庸的面試時,她特意換上了古裝,拿著一根柳條,對金庸說道:“桃花島島主之女黃蓉拜見金大俠?!彼嘻愔袔е慕器锝o金庸留下了深刻印象,便親自選定了她來飾演黃蓉。時至今日,翻看網(wǎng)絡上對于此劇的評論,依然能看到“每次劇荒都會再看一遍”的說法。

20世紀80年代,正是金庸改編作品走入小熒屏的黃金年代,今日再看,這部劇中的配角陣容也可謂“豪華”。飾演重要角色楊康的是與黃日華同為“無線五虎”的苗僑偉,在劇中飾演楊康父親楊鐵心的演員是謝賢,其他重要配角也都是由秦沛、曾江、楊盼盼這些耳熟能詳?shù)睦弦惠匱VB演員出演。如果仔細查看這部劇的演職員表,會發(fā)現(xiàn)兩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是這部劇中導演王天林的助手,是后來聲名大噪、執(zhí)導過《黑社會》《毒戰(zhàn)》《暗戰(zhàn)》的導演杜琪峰;另一件事則更加有意思,就是許多后來甚至今日仍然活躍在大小熒屏上的著名演員,都在這版《射雕》中“打過醬油”。

比如后來一度成為TVB當家小生的關禮杰在這版《射雕》中飾演察合臺,后來在TVB版《倚天屠龍記》中貢獻經(jīng)典表演的吳啟華在這部劇中飾演了一個沒名沒姓的丐幫弟子。他的丐幫“同事”還有后來的影帝劉青云,以及因為貢獻了眾多經(jīng)典表演而家喻戶曉的演員吳孟達,說起來,吳孟達的角色還是二人的“領導”,他飾演的是丐幫的彭長老。而后來與吳孟達有許多合作的周星馳,也在這版《射雕》中演了一個宋兵,同樣沒有姓名。

近年來在許多表演綜藝擔任表演導師的吳鎮(zhèn)宇,當時也是初出茅廬,在劇中飾演一個看門的村民;今日已經(jīng)家喻戶曉的女演員劉嘉玲,在1983版《射雕》中不過飾演的是與郭靖青梅竹馬的華箏公主的一個侍女。

巧合的是,金庸第一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小說,正是《射雕英雄傳》。1957年,金庸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射雕英雄傳》,1958年,峨眉電影公司就將這部作品搬上了大銀幕,拍攝了由曹達華飾演郭靖,容小意飾演黃蓉的兩集電影。同年,同樣是峨眉電影公司還拍攝了電影版的《碧血劍》。

“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神雕俠侶》被改編的次數(shù)也不少,已經(jīng)上映的影視劇達到了17部。其中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1995版《神雕俠侶》被將近20萬人打出了9.2分的高分,這版電視劇也讓“一見楊過誤終身”成為了名句。這版《神雕俠侶》之所以成功,正在于演員的精妙演繹。古天樂把楊過的深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李若彤也把小龍女的外冷內(nèi)熱、靈動飄逸、不染世俗展現(xiàn)得恰到好處,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至于“跌入凡塵”。總之,這版《神雕俠侶》最終穿越了時間,成為了一代代人奉為圭臬的經(jīng)典。

這版電視劇的經(jīng)典程度可稱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電視劇的優(yōu)勢制作資源轉(zhuǎn)移到內(nèi)地之后,內(nèi)地也推出過由當時的當紅小生、小花主演的幾版“神雕”,但口碑卻一部不如一部,整體來看,除了劉亦菲飾演的小龍女和楊冪飾演的郭襄之外乏善可陳。

《倚天屠龍記》作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被多次改編,數(shù)量達到20部。前文提到的吳啟華,就在2001年版本的《倚天劍屠龍刀》中飾演男主角張無忌,并與佘詩曼、黎姿共同貢獻了一部經(jīng)典作品,這部作品在網(wǎng)站上的評分是所有《倚天屠龍記》改編作品中最高的,由六萬多人打出了8.6的高分。

除此之外,蘇有朋主演的2003版《倚天屠龍記》也稱得上與2001港版《倚天》不相伯仲,與港版不同的是,2003版《倚天屠龍記》的演職人員來源更廣,飾演男主角張無忌的蘇有朋來自中國臺灣,飾演雙女主趙敏、周芷若的賈靜雯、高圓圓分別來自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而飾演張無忌母親殷素素的郭妃麗則在“新加坡四美”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版《倚天屠龍記》其他角色的扮演者大多來自中國大陸,因為《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而被眾多觀眾喜愛的“鐵三角”張國立、王剛、張鐵林分別在片中扮演成昆、蒙古王爺和光明左使楊逍,分屬三個不同陣營。其他演員如飾演神醫(yī)胡青牛的梁天、飾演紀曉芙的陶虹以及飾演金毛獅王謝遜的徐錦江也都是有著自己經(jīng)典代表作、代表角色的知名演員。

“射雕三部曲”之所以被改編得多,一方面是因為故事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尤其《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前作的主角郭靖黃蓉,在《神雕》中升級成了長輩,在情節(jié)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故事中的重要配角。其他如“五絕”五人,也都前后接續(xù),尤其南帝、東邪,在《神雕俠侶》之中繼承了新五絕的名號,而《射雕》中對郭靖成長之路起到重大助推作用的老頑童周伯通,更是在《神雕》中成為了“新五絕”之首的“中頑童”。《倚天屠龍記》則是在時間和結果上接續(xù)了前兩部作品,在前兩部作品中,生活于南宋末年的人物們力抗蒙古鐵蹄,而到了《倚天屠龍記》,則隱晦地揭示了抗爭的結果:朝代終究更替了,不過短命的元王朝在主角張無忌帶領的明教反抗之下最終早夭,也算是講完了故事。

另外,這三部作品也是金庸比較早期的代表作,能夠被改編的機會更多。三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間上連接也比較緊密,這就容易形成續(xù)作的口碑效應,因為前作口碑好,很容易為續(xù)作帶來更高的期待。

此外,《天龍八部》也是金庸被改編得較多的作品,上映的作品達到10部。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較經(jīng)典的改編中,中國大陸的2003年版《天龍八部》口碑很好,有觀眾評價,胡軍飾演的喬峰(蕭峰)是最接近原著的,而由劉亦菲飾演的“神仙姐姐”王語嫣,也是仙氣最足的。

1997年由TVB制作的《天龍八部》同樣經(jīng)典,之前在83版《射雕》中貢獻了經(jīng)典演出的黃日華在《天龍八部》中演活了至情至性的大俠喬峰,而樊少皇、陳浩民,也把虛竹的憨厚老實和段譽的古靈精怪表現(xiàn)得深入人心,這兩部作品,都可以稱得上是八零、九零兩代人的青春經(jīng)典。

金庸其他的作品,也被內(nèi)地、香港、臺灣的公司和電視臺改編過數(shù)次,平均每部作品都會有六七個改編版本,但兩部中短篇《白馬嘯西風》和《鴛鴦刀》的改編作品則很少。其中《白馬嘯西風》于1961年10月至11月期間在香港《明報》連載,之后在1982年由中國臺灣的公司制作成為電視劇,并且請來了八十年代在亞太地區(qū)知名度極高的香港演員姜大衛(wèi)飾演主角馬家駿。

《鴛鴦刀》則分別在1961年和1982年兩次被改編為電影。1982年的電影由邵氏影業(yè)制作,被更名為《神經(jīng)大俠》,算得上是一部喜劇電影。而“口訣”之外的《越女劍》作為金庸最不為人熟知的作品,改編也最少,僅在1986年由香港亞洲電視臺改編為20集電視連續(xù)劇,由“香港動作女皇”李賽鳳主演,飾演主角阿青。

1958年版電影《射雕英雄傳》

1997年由TVB制作的《天龍八部》

電影《東方不敗》系列中的林青霞

三 改編熱門為何集中

縱觀金庸小說作品的影視化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進行改編的電視臺、公司的位置發(fā)生過一次較大的轉(zhuǎn)移。最初,香港的電影公司、電視臺占有先機,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金庸作品問世不久就進行了電影改編。

之后隨著電視的普及,金庸的作品也被改編成了整體時長更長、更能細膩展現(xiàn)作品原貌的電視劇。這時候的改編主力軍,也從當年的峨眉、邵氏等電影公司變成了TVB、亞視(前身為麗的電視臺)等電視臺。這其中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個改編華文武俠小說作品的電視臺,并不是現(xiàn)在依然活躍的TVB,而是于1975年開播的佳視電視臺。而佳視電視臺也成為“率先吃螃蟹”的先驅(qū),成為了首個改編金庸小說的電視臺。這部作品就是于1976年播出的《射雕英雄傳》,它也成為香港影視史上第一部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電視劇。

同為香港三大免費電視臺的無線電視臺(TVB)自然不甘落后,請出了當家小生和花旦鄭少秋與汪明荃,改編了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由此,香港電視臺改編金庸作品的演出序幕正式拉開。1978年,先驅(qū)者佳視因為經(jīng)營不善而倒閉,TVB則再接再厲,從這時開始直到八十年代,連續(xù) 拍攝了《倚 天屠龍記》(1978)、《天龍八部》(1982)、《神雕俠侶》(1983)、《射雕英雄傳》(1983)、《笑傲江湖》(1984)、《鹿鼎記》(1984)、《雪山飛狐》(1985)、《倚天屠龍記》(1986)、《俠客行》(1989)等作品,金庸武俠劇也成為了TVB保證收視率的王牌。

進入九十年代,電影產(chǎn)業(yè)再度繁榮起來,香港影視從業(yè)者開始在影、視兩棲改編金庸的作品。這段時間比較突出的特點是,電影導演們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具有顛覆性的改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東邪西毒》與《東成西就》。資深港片影迷都知道這個典故,當年王家衛(wèi)集結了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張曼玉、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楊采妮等一眾香港電影界的著名演員,集中拍攝《東邪西毒》長期無果,眼看著檔期就要耽誤,最終只好由劉鎮(zhèn)偉將原班人馬拉到別處,集中拍攝了很短的時間,制作出了喜劇片《東成西就》,算是救場——這恰恰說明了當時香港電影人改編金庸作品的思路,以觀眾耳熟能詳?shù)慕巧M行二度創(chuàng)作,講述極具個人風格的故事。其他很著名的作品還有徐克的《東方不敗》系列,林青霞女扮男裝飾演的東方不敗也成了影史經(jīng)典;還有就是王晶執(zhí)導的電影《鹿鼎記》系列。

進入21世紀,香港電視界出現(xiàn)斷層,內(nèi)地經(jīng)濟開始騰飛,影視作品制作的優(yōu)勢資源也開始向內(nèi)地轉(zhuǎn)移,從這一時期開始,內(nèi)地涌現(xiàn)出了很多可圈可點的金庸影視改編作品。像前文提到的張紀中制作,胡軍、林志穎、劉濤、劉亦菲主演的《天龍八部》就有不錯的口碑,后來憑借一句“賤人就是矯情”而火爆出圈的蔣欣還在其中飾演了段譽的妹妹木婉清;另外,張紀中監(jiān)制、李亞鵬、周迅主演的《射雕英雄傳》也有較好的評價。此外,張紀中還擔綱制作了其他諸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碧血劍》《鹿鼎記》等改編作品,雖然褒貶不一,但制作普遍更為精良。

細數(shù)下來,基于金庸原著進行影視改編的作品往往集中在“射雕三部曲”《天龍八部》《鹿鼎記》等幾部,其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原因有二:第一,這些作品本身就是長篇作品,經(jīng)過連載、出版積累的讀者受眾很多,人氣也很高,改編當然要挑選熱門作品了;第二,正是由于這些作品改編得早,在影視藝術作品匱乏的年代,容易給當時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容易獲得不錯的口碑,有了前作口碑的積累,后來人再改編相同的作品,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管最后作品拍出來如何,只要是好藍本,再找來一兩個有話題度的演員或者一兩對當下正火的搭檔,就能把熱度帶起來,投資、廣告都少不了——劇好不好先放在一旁,制作方的錢是先賺到了。

四 經(jīng)典改編作品的必備要素

這就帶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那些經(jīng)典的改編作品到底具備了什么樣的要素,促使作品成為了經(jīng)典?

看看這些作品的陣容不難發(fā)現(xiàn),主演幾乎都是當時正當紅的演員,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彼時能夠躥紅的演員往往都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培訓,且經(jīng)歷過跑龍?zhí)椎倪^程,才慢慢成長起來的。就像前文說的那樣,1983版《射雕英雄傳》中眾多的龍?zhí)捉巧?,都是后來熒幕上的“角兒”。也就是說,演員的演技至關重要,決定了能否還原、再現(xiàn)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像黃日華飾演的郭靖、喬峰,都還原了角色的特質(zhì),或憨厚正直或瀟灑仗義,英氣逼人。

第二,劇情本身沒有魔改。時至今日,觀眾的視野中不乏優(yōu)秀的原著作品,但搬上熒幕之后,總是因為種種原因經(jīng)歷了魔改,這就導致了原著愛好者失望、新觀眾看不明白的情況,兩頭不靠,作品的口碑自然好不了。

第三,制作是否精良。提起制作,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特效,但優(yōu)秀武俠作品需要的可不只是特效,取景、攝影、剪輯,還有至關重要的武打動作的設計,都是制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香港武俠電影之所以能統(tǒng)治一個時代,就是因為精良的動作設計,特別是在特效匱乏的年代,正是演員實打?qū)嵉恼婀Ψ蛟炀土似狈亢褪找暤钠孥E。

說到底,以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底本進行影視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件風險與機遇并存的事情:故事、人物,本身已經(jīng)是一等一的了,觀眾的期待自然就高。加上經(jīng)典作品在前,人們很自然地就會進行比較。因此,創(chuàng)作者們在吃到了經(jīng)典作品紅利的同時,必然承擔著被吐槽的風險: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怎么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怎么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為經(jīng)典作品加分,都是創(chuàng)作者們應該思考的議題。

觀眾的吐槽,其實也是期待之后的失望,避免吐槽的最好方法,就是盡可能地還原甚至發(fā)展武俠迷們對江湖的想象。視覺中國 供圖

(原標題:俠影已往 江湖依舊)

標簽: